成也萧何配资入门,败也萧何。
图片
©图源 / 盐图库
文 / 王璟 编辑 / 杨倩
来源 / 储能严究院
图片
储能严究院图片
在这里⎋读懂储能
4月22日,派能科技(688063.SH)公布一季度业绩报告,该公司一季度实现营收3.92亿元,同比增长1.72%,归母净利润为-3817.32万元,同比下滑1054.32%。
这家头戴“储能第一股”光环的储能明星公司还是首次在一季度出现亏损。
自2020年上市以来,派能科技一度因欧洲能源危机所带来的户储市场红利而风光无限,不仅当年成功跻身全球户储出货量冠军,市值更是一度逼近800亿元。
图片
2022年,该公司营收超60亿元,净利润12.73亿元,创下历史峰值。
然而这是其唯一的巅峰时刻,紧接着的两年来,该公司业绩连年腰斩。财报数据显示,2023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.99亿元,同比下降45.13%,实现归母净利润5.16亿元,同比下降59.49%。
2024年,派能科技营收进一步降至20.05亿元,同比下跌39.2%,归母净利润仅4111万元,同比大跌92%,扣非后净利甚至陷入亏损。倘若剔除8456万元库存减值等“水分”,真实盈利状况更加严峻。
图片
相比高点,派能科技市值更是蒸发近90%。从2022年8月18日的最高点764.95亿元缩水至如今的不到100亿元,投资者损失惨重。
综合来看,其行业地位的急转直下,更是多重内外因素的共振,包括“海外市场依赖症”、产品单一、高管动荡、内卷困局下的产能过剩与库存积压等。
派能科技的核心业务集中在分布式家用储能系统,且高度依赖海外市场,尤其是欧洲地区。2022年,欧洲因能源危机推动户用储能需求井喷,派能科技借此实现业绩暴增,与华为、比亚迪并列全球户储出货量前三。
然而,海外市场具有偶发性和周期性。随着能源危机缓解、电价回落,叠加欧洲下游企业去库存策略,户储需求自2023年下半年显著放缓。派能科技未能及时调整市场重心,业绩与欧洲市场深度绑定,2023年境外收入占比仍超94%。
当外部需求退潮时,该公司次年销量仅1.52GWh,同比减少18.9%,产品单价承压,收入断崖式下滑。
更严峻的是,国内储能市场结构已从户用转向工商业和源网侧,而派能科技未能抓住这一全球最大储能核心市场的转型机遇。尽管尝试拓展国内业务,但其产品线单一、渠道布局滞后,难以与国内竞争对手抗衡,错失结构性增长红利。
派能科技的困境不仅源于外部环境,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内部治理。
上市后,该公司募资累计超71亿元,但两大募投项目进度都并未完成,资金使用效率备受质疑。管理层似乎更倾向于通过理财投资维持账面利润,2024年投资收益占归母净利润的51.6%,理财收益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比高达90.05%,掩盖了主营业务的实际亏损。
这种“脱实向虚”的财务操作,实际上暴露了其战略方向的不确定性。
雪上加霜的是,2024年5月,派能科技董事长韦在胜被立案调查并留置,管理层出现大地震,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。尽管代理董事长翟卫东强调运营稳定,但投资者对战略连续性的担忧难以消除。
此外,派能科技定增股东宁波中百曾披露,截至2024年上半年录得累计高达1.5亿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,派能科技的股价下跌导致其投资浮亏严重,加剧了资本市场的悲观预期。
而库存方面也不容乐观,2024年派能科技库存高达858.5MWh(超全年销量一半),市场价格下跌导致存货贬值,两年计提资产减值超2.3亿元。
面对困局,派能科技曾试图通过分红和股份回购稳定股价,但市场反应冷淡。其根本问题在于路径依赖难以打破:一方面,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和产品线,导致抗风险能力脆弱;另一方面,产能布局与现实需求脱节。原计划投资50亿元的合肥储能基地项目延期一年,折射出公司在市场需求放缓下的进退维谷。
尽管分析师曾期待锂价企稳后需求修复,但行业格局已发生不可逆变化。派能科技若不能加速技术迭代、拓展多元市场,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,或许很难摆脱“流血”分红的短期策略配资入门,重回增长轨道似乎更是遥遥无期。